胎兒出生后,胎盤也隨之娩出。之后,陰道會排出一些棕紅色的液體,其中含有血液、壞死的蛻膜組織、細菌及黏液等,醫(yī)學上稱之為“惡露”。
產后3—4天為血性惡露,量多,顏色棕紅,含有大量血液、小血塊、壞死的蛻膜組織。
4—6天為漿液性惡露,其色轉淡,內含血液越來越少。
7—10天之后為白色惡露,內含大量白血球、蛻膜組織、表皮細胞及細菌等。一月左右惡露基本停止。正常惡露有血腥味,不臭。如有臭味,或紅色惡露、白色惡露過多及持續(xù)時間過長,反反復復,那就說明惡露異常。
惡露異常多是某些疾病的表現,以產褥期出血和感染最為常見。胎盤娩出后,子宮內壁的胎盤創(chuàng)面有大量的開放血管,產后均有出血,一般出血量為150—300毫升左右,24小時內超過400毫升者,稱為產后出血。
子宮收縮無力、胎盤滯留或殘留、宮頸及陰道撕裂、孕婦患有貧血等,都可引起產后出血。產后出血后果嚴重,決不可麻痹大意。據調查,產后出血是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。產褥感染在醫(yī)療衛(wèi)生差的地區(qū)較為常見。分娩時器械消毒不嚴或產時進行過多不必要的陰道檢查,產后不清潔,都可引起產褥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