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歸屬感
歸屬感,其實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尊重,并信任父母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很多孩子原生家庭中時,一直不太有歸屬感。比如家里的長女,下面還有一個弟弟,平時在家里最常聽到的話就是:哎呀,你是姐姐,要讓著弟弟嘛。弟弟小不懂事,你這么大了還不懂事嗎?能不能少讓媽媽操點心?
這些話一直烙印在心上,以至于到現(xiàn)在,看見比自己年紀小的人,都會不自覺地想要讓著他,照顧他。
而每當爸爸媽媽在討論事情時,比如,“該送姐姐去哪所學校呢?”“明天帶兩個孩子去哪玩呢?”聽到這種與自己有關的話題時,孩子總是忍不住湊上前說一句:“媽媽,我覺得……”可往往得到的回答都是,“大人說話呢,小孩別插嘴?!?/p>
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,跟他們沒什么可交流的,可你知道當孩子聽到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嗎?他們會覺得,原來自己在這個家里是無關緊要的,有我沒我都可以。這又怎么能讓孩子對這個家產(chǎn)生歸屬感呢?
要想讓孩子有歸屬感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,家長要學會傾聽,用心去傾聽孩子內(nèi)心的真實想法,感受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。
比如,有個孩子考試總是考第二,班里同學都叫他“千年老二”。他以此為恥,有一天回到家,他的情緒終于爆發(fā)了出來,“ 媽媽,我好嫉妒我們班的老一啊,為什么他能考第一,而我總是第二呢?”
一般家長肯定會以教育的口吻說:“不可以嫉妒別人哦,而是要向人家學習?!蔽覀冞@樣說了,孩子的嫉妒情緒就會消失了嗎?當然不會。這樣只會嚇得孩子下次再也不敢跟你分享他的情緒了,因為說了也會被你批評。
當孩子向我們吐露情緒時,我們首先要表示理解和接受,然后再用自己或身邊人的經(jīng)歷來引導孩子,比如,“媽媽小時候?qū)W習成績也不錯,可是總是不如我同桌好,其實媽媽當時也挺嫉妒她的,但是媽媽把這種嫉妒轉(zhuǎn)化成了學習的動力,于是媽媽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加用功努力,終于在下一次考試中超過了她?!?/p>
像這樣,要讓孩子明白,有負面情緒不可怕,要學會將負面情緒轉(zhuǎn)化為正面積極的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