妹妹供養(yǎng)哥哥,這是傳統(tǒng)
走在涼山州偏僻的縣鄉(xiāng),要找到曾經外出打工的少年并不難,有人告訴記者一個十分容易辨別的方法:身著奇裝異服、頭頂造型夸張的黃發(fā),準就是他們了。這在當地就跟出去“留學”歸來一樣,會讓山里其他小伙伴投去羨慕的目光。
只有大人或者大點的孩子,才懂得他們背后的犧牲。
17歲的昭覺中學高二學生孫子作日也懂得。
孫子作日的妹妹12歲起就外出打工 ,每月按時匯款回家,才得以讓他升入高中讀書的。
大孩子帶小孩子,在當地是傳統(tǒng)
“妹妹的月工資是2300元,每個月都要給家中郵寄1000元,這些錢是全家人的生活來源,包括我的學費在內?!鄙碇患伪〖t衣的孫子作日,哈著氣把雙手放在嘴邊暖和了許久。他告訴記者,身上的這件紅色衣服也是妹妹給錢買的。他很感念妹妹的好?!盃奚o家庭做貢獻也是沒辦法的事情。”孫子作日羞愧地說。
在大涼山深處的村莊,靠10多歲的少女外出打工掙錢養(yǎng)活一家人的不是少數。昭覺縣達洛鄉(xiāng)的達洛村情況也是如此。村里51歲的木匠文古九都早年干得一手好活,后來由于干活時身體受傷就不能再出力了,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15歲的女兒文古果果身上。
“文古果果在山東威海一家玩具廠打工,今年是她到山東打工的第二個年頭?!?strong>媽媽指著墻上張貼著的文古果果2009年上小學時獲得的“三好學生”獎狀,自豪而又無奈地說:“果果學習很好,從小就很聽話,讓她外出打工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,家里實在是太窮了。她每個月郵寄回家的1000塊錢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,哥哥文古你格上學讀書的錢也是妹妹掙的?!?/p>
在這偏遠的山區(qū),當地人說女孩兒未出嫁前都會被家人送出去打工 。早點送出去,就能多掙幾年錢,這是許多人家的“傳統(tǒng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