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要顧工作要忙,家庭和事業(yè)該如何兩全?城市留守兒童陪伴欠缺,青少年兒童成長心理需求如何彌補?自己生是不是就該自己養(yǎng)?老一輩已經(jīng)養(yǎng)大了成年人,再沒有義務去養(yǎng)小……一部《周末父母》的熱播,讓“周末父母”這個代表社會普遍現(xiàn)象的詞也開始成為媒體和觀眾討論的焦點。該劇不僅赤裸裸的揭示出了80后“周末父母”這一普遍群體在面臨事業(yè)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的無奈和焦慮,也講述了“城市留守兒童”的孤獨與渴望,讓觀眾在劇中找到了一份共鳴和反思。
近日,在省級地方兩會召開期間,民生話題成為熱議的焦點,《周末父母》這一高度貼合時下社會現(xiàn)狀的劇情題材也相繼被廣州日報、杭州日報、濟南日報、鄭州日報、天津日報、哈爾濱日報、南京日報等多家權威黨媒聚焦報道,對“周末父母”這一現(xiàn)象進行了深度探討。該劇以變化莫測的職場為主背景,反映出工薪階層雙職白領家庭陪伴難、都市生活壓力大等一系列問題,直擊“城市留守兒童”這一社會痛點。超現(xiàn)實題材引發(fā)80后都市職場父母強共鳴——面臨物質(zhì)生活與職場競爭的力不從心,為人父母又負擔著承擔家庭責任的義務,大多數(shù)時候只能在這種兩難的處境里焦灼窘迫。
80后父母的焦慮癥:養(yǎng)兒育女成甜蜜的負擔?
工作太忙,讓80后的 “周末父母”成為一種普遍現(xiàn)象。諸多80后都早已三十而立,為人父母,對事業(yè)和未來有著更高更遠的追求。養(yǎng)兒育女對他們而言,成為不小的負擔,中國式父母們正在快節(jié)奏的生活的高壓中逐漸患上焦慮癥和緊迫感。
根據(jù)一項調(diào)查,由第一代獨生父母養(yǎng)育的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家庭將超過1000萬個,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開放,更多的新生兒比例增長,而城市家庭年輕父母在外工作的比例將占60%—70%,必然會出現(xiàn)更多孩子全托在長輩家或者相關機構,只有周末才能相聚的狀況。那些被家中長輩捧在手心里呵護的“小太陽”更像是一群城市里的“留守兒童”,這也是“周末父母”這個名詞生成的原因。
該不該撇開孩子去異地工作?應不應該為了讓孩子住上“大房子”而假離婚?造成“周末父母”現(xiàn)象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忙還是因為窮?《周末父母》將80后為之”煩惱“的社會現(xiàn)狀盡數(shù)羅列,樣樣都戳中中國家庭的軟肋。生活條件有限的“周末媽媽”趙佳妮(王鷗飾)和兒子逛街時,對孩子身高和體重全不知情,竟被周圍的人當成了“人販子”。她痛定思痛,與丈夫于致遠(劉愷威飾)一起誓要擺脫“周末父母”的身份,然而過程卻極其曲折。物質(zhì)豐厚的趙茱迪(張萌飾)與丈夫邵杰(朱泳騰飾),為了讓孩子“不輸在起跑線上”,將孩子送到封閉式國際學校去接受比同齡孩子更好的教育,只能周末將孩子接回家,從而成為“周末父母”。